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红色文化>伟大创举
NEWS

“人工天河”——红旗渠

发布时间:2023-06-21来源:本站访问量:327

“人工天河”——红旗渠

发布时间:2017-04-06来源:本站作者:广东红色文化

来源/中共党史网    文/中   文

红旗渠是一项巨型的水利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境内。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自古就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极度贫困。1959年河南大旱,林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山西平顺县侯壁断下,把浊漳河水拦腰截流,劈开太行山,修建一条长70.6公里,宽8米,深4.3米,引水量为25立方米/秒的总干渠,即红旗渠(取自“高举红旗,勇往直前”之意),以彻底改变干旱缺水的状况。此计划得到河南省委的大力支持。山西省委也同意了林县人民的请求。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3.7万名林县民工,向太行山进发了。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1965年国庆期间,周恩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观看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展览,称红旗渠是“人工天河”。1966年一、二、三干渠全线建成并通水。1969年7月完成全部配套设施,前后历时10年。他们克服了历史困境和难以想象的自然困境,用最普通的工具,削平了1250座山头,钻透了211个隧洞,架起了152座渡槽,在太行山的悬崖陡壁上建成了一条气势磅礴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引漳河水穿山越岭,流入林县分水岭,然后向南、东、东北3个方向,分成3条干渠。干渠两岸兴建了595条支渠和300多座中小型水库,形成一个总长1500公里,沿渠大小建筑物6500座的庞大水利灌溉网。林县水浇地面积由解放前不到1万亩扩大到60万亩,把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林县改变为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富饶山区。

  在党的领导下,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了红旗渠,其事迹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林县人民写下了重整河山的壮丽诗篇。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曾对外国友人说:这条盘绕在太行山千嶂绝壁上的蓝色飘带,是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之一。1974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到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带去了10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和生活风貌的电影,在联合国总部放映的第一部就是《红旗渠》,反响巨大。

在修筑红旗渠的过程中,相继涌现出43位特等劳模、229位甲等劳模、460位乙等劳模。同时,先后有81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间,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缩影,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493882511104369.jpg

红旗渠流域示意图

1493882511966106.jpg

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大家奔赴修渠工地

1493882511519694.jpg

修渠工程开始后,数以万计的人用独轮车将石料等运往工地

1493882511911800.jpg

用铁钎作业的建设者

1493882512136845.jpg

施工中的“凌空飞人”

1493882512503859.jpg

建设工地上的“铁姑娘”

1493882512116521.jpg


漳河水穿山而来

1493882512817905.jpg

红旗渠建成通水,群众喜笑颜开


要一睹红旗渠人工天河创举,就来参加广州市黄埔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中心的专题培训班:河南林州红旗渠精神主题培训(点击打开了解详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新中国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石家庄“红色发电厂”


    
    选择课程
    广东
    湖南
    广西
    湖北
    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