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为根基 构筑国企党建的精神支柱
主持人: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日前,我们和专家们一起走进《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诞生地——华电能源佳木斯热电厂,亲身感受到了红色文化在国企党建中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以及带给工人群众的冲天干劲。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我国国有企业功勋卓著,功不可没。那么,是什么精神力量一直支撑着国有企业发展壮大?毋庸置疑,就是中国的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国有企业怎样才能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建设不弱化、不淡化、不虚化和边缘化?从佳木斯热电厂我们看到了,重视挖掘和传承国企内蕴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一个重要抓手。
罗洪新:佳木斯热电厂坐落在被誉为“东北小延安”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这里曾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战场,是抗日联军主要发源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英明决定挺进东北。一时间,延水河畔的歌声,宝塔山下的操练声,在黑土地上传播开来。1946年11月,陈云同志到佳木斯检查指导工作时,情不自禁地称誉佳木斯为“东北的延安”。
王涛:近几年来,佳热电厂正是以红色文化为根基,通过打造“家·佳”文化,挺起了企业的脊梁。
先来说历史背景。
1、红色底蕴深厚。1938年7月,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筹建了佳木斯发电所,装机总容量为2.25万千瓦。在日本人经营的五年中,面对凶残的法西斯管制,发电所的工人毫不屈服,冒着生命危险,以磨洋工、浪费原材料、“偷”器材、毁设备的方式,向日寇展开斗争,导致年最大发电能力仅为1.24万千瓦。抗战胜利前夕,为阻止日寇的破坏活动,工人群众自发组成反破坏小组。为保住抗日果实,发电工人齐心协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分昼夜破解难题、修复设备,在极端复杂和艰难的条件下,使发电所在短时间内恢复了发电,为新中国电力事业的童年谱写下辉煌的篇章。1948年,著名音乐家马可随鲁艺文工团来到电厂采风时,被电厂工人奋力恢复生产、支援前线的高涨劳动热情所感染,创作了旷世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2、红色资源独特。首先,佳木斯是一块红色土地,有深厚的革命传统——东北小延安精神,佳热人传承了红色基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推动佳热电厂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与东北小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家·佳”文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其灵魂,且贯穿于企业的发展史。第三,佳热电厂的建设和生产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范例。第四,佳热电厂如今还保留着建厂初期的变电所出线构架、发电所厂房等红色遗址。
再说现实背景。
2002年末企业划归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这一年,国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由于职工收入低,一些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相继离厂,导致岗位结构性缺员凸显。再加上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规律,又逢国家煤炭市场转型,经营工作受到重创,导致此后连续十年亏损,成为华电集团公司的“包袱”,在职工中也产生了“怎么干也没用”的消极悲观想法。
主持人:十年亏损?从2002年到2012年?
罗洪新:确实如此。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们企业领导人员在工作一线与工人群众一起摸爬滚打、锻炼成长,几经思索,以加强党的建设为统领,创新性地提出“重塑文化、重燃信心、重建辉煌”的发展思路,决定以发扬“东北小延安”精神为核心,建设“家·佳”文化。人还是这群人,设备还是这些设备,领导班子坚信只要与广大职工一起,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立足当下,转变思维就能盘活这盘棋。怎么做,才能让职工树立信心,打开思路?心态不改变,什么新技术、新设备都是空谈。这条党建统领、文化创企的发展之路直指人心,向固有思维和旧习惯发起了挑战。
“家·佳”文化的思路。佳热电厂党委秉持“一年企业靠打拼,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的理念,在原有的“团结、务实、文明、创新”企业精神的基础上,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以企业党的建设引领发展的战略层面来思考,通过深入挖掘传承红色文化,并将企业党建的红色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打造具有国企党建特色的“家·佳”文化,为佳热电厂打赢生存发展攻坚战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家·佳”文化的释义。“家·佳”文化理顺了“生活佳”和“事业佳”的逻辑关系,注重珍视职工和企业相互依存的情感联系,又要突出实现幸福生活就必须创造佳绩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对党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也符合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家”的寓意不言则明,职工小家与企业大家互为鱼水,命运相连。“佳”字取自佳木斯城市名称中的一个字,寓意职工的家在佳木斯,职工会以最好的、最佳的业绩“爱家创佳”。
“家·佳”文化的核心。“诚信、求真、和谐、创新”是文化的核心,“职工幸福、行业标杆”是企业的愿景目标,“爱厂如家、追求更佳”是文化的内涵。“爱厂如家”即:热爱家、依赖家、建设家,需要职工真正投身到企业的建设中去。“追求更佳”即:工作佳、学习佳、发展佳,需要职工不断创造更优更佳的业绩。同时,在文化的打造过程中,搭建“六心六力”行为模式,即:忠诚心、责任心、合作心、规范心、安全心、成本心;业绩力、精益力、执行力、学习力、创新力、进取力,承载着职工对企业的情感和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王涛:“家·佳”文化在创建过程中,高度重视诞生在这块土地上的红色资源,以《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创作过程为抓手,教育新一代产业工人在红色的天地里茁壮成长。
一是全员融入,凝聚共识。我们广泛宣传,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的关注度,通过编制娓娓道来版“家·佳”文化手册、宣传片,借助瀑布树挂、网页、电子屏、食堂电视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展映,创建“八面来风”论坛、领导班子下基层访谈、召开劳模座谈会、《又见佳热》职工家属参观企业等活动方式引领职工统一思想,形成了“爱厂如家、追求更佳”的思想共识。
二是创新载体,内化于心。我们化大为小,将企业文化宣传的大题材、大道理化为小故事、小人物,营造“人人皆榜样,事事有雷锋”的文化氛围。同时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宣传网络,将发展历史融入文化建设,策划了《又见佳热》观摩路线、建设了厂史展馆。为追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红色文化创作历程,创作了大型多场景话剧《燃烧的旋律》,再次展现了第一代发电工人的热血担当,并在厂区内为马可同志立了一个充满企业特色的塑像。各党支部还利用废旧物资设计制作了《红色基因、力量之魂》《百年征程、车轮滚滚》等企业文化展品,体现着佳热人传承“东北小延安”精神的不竭动力,增强了“家·佳”文化的影响力。
三是制度为王,外化于行。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的因素,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养人。根据“打破平均主义,突出按劳取酬”的原则,加大职工绩效收入比例,占工资总额55%以上。实施“安全、管理、任务”三个维度定量考核。安全与管理是规定动作,不得走样,突出罚多奖少。任务绩效用于激励职工,好则多奖,差则少罚,该项工作被确定为华电能源绩效管理试点单位。为职工发展创新渠道,建设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了企业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使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和谐相处。
主持人:“家·佳”文化实施以来,取得的最大成效是什么?
罗洪新:最大的成效是2013年实现扭亏为盈,并连续两年实现利润过亿元,企业正在形成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跨越发展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方式。2014年《300MW机组开式循环水余热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集团公司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寒地区烟囱防积冰技术探索与实践”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每每谈到企业的变化,一些调离企业的职工都由衷感到离开企业的遗憾。当前,我们正在把企业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打造百年老厂、争创五星级发电企业”的“十三五”战略目标,已经开启打造受人尊敬的佳热电厂、令人羡慕的佳热人的“佳热梦”。
更大的成效是把党的领导融入“家·佳”文化建设各环节,实现了职工的全面发展。在佳热电厂,“明星职工”“明星技术员”“明星班长”“明星铁军”汇成了美丽璀璨的“群星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涌现出冬季自做门把手护套用爱心温暖他人的张云霞,摸索燃用褐煤带满负荷的于海涛,降氮法的实践者老工人尹凤祥、调水法探索者张宇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在企业树立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范。
工人阶级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第一创造者
主持人: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是坚定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内在要求。之前他也强调,我们要想办法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工人阶级是主人翁,主人翁的地位要体现出来。
刘润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向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如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二是旅俄的中国工人。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阶级实现对接以后,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红色文化。由此可见,工人阶级是中国红色文化当之无愧的创始者。
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中国红色文化发展繁荣的唯一基础和源泉,工人阶级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如1922年安源路矿大罢工、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工人前辈,铁人王进喜,还有我们佳热的一大批先进人物,都用自己的忘我牺牲或无私奉献书写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高贵和伟大。1948年,如果马可不是被佳木斯发电厂工人阶级在恢复生产、支援前线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劳动热情所感染,就不可能创作出《咱们工人有力量》。因此我们说,这首红色经典歌曲的第一作者是佳木斯发电厂的工人兄弟。
主持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第一作者是佳木斯发电厂的工人兄弟,这是对工人阶级创造精神的极大肯定。
刘润为:“家·佳”文化也是佳热电厂党委紧紧依靠工人阶级进行的文化创造。大家都知道,新自由主义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最大祸水。他们算计中国工人阶级,正是从相反方向围绕这一原则进行的:一是让工人模糊自己的利益所在,坐视他们恣意瓦解国有企业;二是涣散工人队伍的团结,让工人们变成一团散沙;三是阉割工人阶级的灵魂,让工人们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因为只有这样,新自由主义才能在中国最大化地为国际资本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我们说,激发工人阶级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主动精神,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地保卫好、建设好国有企业,是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可以说,这一主题在“家·佳”文化建设中得到了精彩表现。这里的“家”,既指每个职工的小家,又指佳热这个中家,还指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大家,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这是工人阶级加强团结的天然纽带、实现利益的基本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丢掉党的领导,丢掉以公有制为主体,丢掉国有企业,丢掉佳热,哪里还有工人兄弟自己的利益?“佳”就是好,意思是每一位职工都要以“家”的主人的姿态,以第一等的精神状态、第一等的创造活力、第一等的工作业绩,去巩固、发展、繁荣佳热这个中家和社会主义的大家,然后富裕每一位职工的小家。总之,传承了红色文化的“家·佳”文化建设是全局(大家)和局部(小家)的统一,合目的性(为了谁)和合规律性(怎样奋斗)的统一,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特殊性(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换句话说,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佳木斯、在佳热电厂的优美实现形式。
红色文化是我国国企党建的独特政治优势
主持人: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党的领导下的国有企业是孕育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红色文化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呈现出哪些特征?
徐耀强:一是分布面广。不仅行业广泛,而且地域宽广。具有“地标”意义的石油、电力、煤炭、航天、航空、机械、电子等行业,都积淀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拥有鲜明的红色文化基因。二是生命力强。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精神追求和思想道德,能够在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一代代革命和建设者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三是时代感浓。红色文化植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四是认同度高。红色文化始终与工人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紧密相连,他们既是红色文化的缔造者又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因而对红色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和理解。
红色文化在国有企业中一般表现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存在形态。首先是物质形态,这是文化之“体”。如战争遗址、会议遗址、纪念碑以及领袖、企业英雄的故居、文献、人物雕塑等物质呈现物。其次是制度形态,这是文化之“维”。如产生于60年代的“鞍钢宪法”,就是在国企党的领导下总结出来的,即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曾在我国工业战线全面推广,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再次是精神形态,这是文化之“魂”。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青藏线精神等。尽管不同时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区别,但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始终是其主色调,在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中更凸显为如下品格:
一是信念坚定、立场鲜明。以国有企业工人为代表的中国工人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二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中国工人始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国家分忧、替企业解难,表现出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三是胸怀大局、纪律严明。中国工人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坚持识大体、顾大局,表现了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四是开拓创新、自强不息。中国工人具有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他们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凸显了与时俱进的阶级秉性。
主持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国企企业文化最鲜亮的底色,而且是国企党的建设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把“国企姓党”落实落地的重要一环。
朱继东: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国企的发展可谓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同频共振,同呼吸、共命运,其文化底色自然是一样的。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许多国企之所以能浴火重生甚至凤凰涅槃,以国企党的建设和红色文化为根基的企业文化立了大功。佳热电厂正是其中一例。他们打造党的建设和红色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家·佳”文化,使得全厂上下都清醒地认识到职工小家与企业大家是互为鱼水的命运共同体。这和一些让员工没有归属感甚至有仇恨感的私企、外企形成鲜明对比,不少私企、外企非常羡慕国企深厚的党的建设和红色文化底蕴及职工的主人翁精神,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出国企的党的建设带来的文化先进性、社会示范性。
确保“国企姓党”,真正发扬好红色文化是重要保障。近些年来,不少人对个别国企存在的任人唯亲、腐化堕落、与民争利等问题反应强烈,指责这是国企的制度性问题并进而提出要推进国企私有化。事实上,他们只是看到了问题,却开错了药方。出现上述问题,并不是国企的制度性问题,而是国企“异化”造成的。在深化国企改革中始终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和警示国企的领导干部要牢记“国企姓党”,所有的国企领导干部不是西方国家的企业家,也不是民营企业家,不能只记得自己是这个“总”那个“长”,热衷于把自己当“老板”,而都是党的干部,都要首先履行好管党治党的职责,大力抓好国企党的建设,以大力发扬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为抓手,努力推进党的建设和红色文化建设,确保企业始终处于党的领导之下、永远忠诚于党、坚决听党指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国企“异化”问题,真正实现国企是全民所有、为全民服务、获全民点赞,确保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红色文化如何在国企党建中得到有效体现?
孟凡驰: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
第一,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企业领导班子的文化自觉非常重要,担负着四个责任。一是文化的倡导责任。企业文化不是由下而上的一种群体自发活动,而是由上而下、有组织的提倡、整合。所以,倡导首先在于企业党的领导班子。二是文化的整合责任。企业文化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体系,倡导那些优秀文化,遏制那些劣质文化,在整合过程中,领导起关键作用。三是文化的变革责任。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以后,不能三天两头变换,老变化就等于没有魂一样。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不断丰富、发展。四是文化的示范责任。领导者和企业的先进人物,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文化英雄”,这些先进典型必须是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化身,一种文化人格化的体现。
第二,红色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定位要准确。红色文化在企业文化当中应该是“基因”和“灵魂”。当代中国的企业文化基因元素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五千年传统文化,如何把这样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二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红色文化,如何在我们企业当中起到领头的作用。三是企业自身在发展中积淀的个性文化。四是世界各国企业创造的优秀文化。这四大元素中,党的建设中创造的红色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否则,就没有中国特色,也没有我们的政治优势。
第三,红色文化与企业文化要有机结合,做到“道器并重”。企业文化说到底,有两个价值功用。一个是企业文化的终极价值,就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口袋满了,脑袋也要满。光口袋满了脑袋不满,始终不满足,可能还要走邪路。第二个价值就是工具价值,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将文化规律和特点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最大的忌讳是将企业文化单纯地当做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方面脱离企业的经营发展,形成“两张皮”,要从“道”和“器”两方面开展,从方式、方法中融入,如习近平同志所讲,要推动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增强文化自信 推进国企党建的发展
主持人:当前,文化自信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如何树立国有企业的文化自信?
李文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不仅包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包括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红色文化中,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人民立场,一是创新精神。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新精神。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开辟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就是一部大胆创新、创造的过程。这正是我们党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一个企业党的建设和自身文化的形成依赖于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积淀,更依赖于企业党的领导者的自觉打造。打造企业文化,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即价值导向问题,另一个是发展动力问题,企业发展如何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解决前一个问题就要树立以人为中心或者说以工人群众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为中心才能调动工人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企业才能真正形成凝聚力、向心力;解决后一个问题就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占领制高点,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看来,一个是以人为中心,一个是创新意识,这两点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都不可或缺的,而这两点我们恰恰可以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吸取。正因为吸取的是诞生在我们本土上的红色资源,这也是树立国企文化自信的本源。
佳热电厂的“家·佳”文化就很好地体现了以职工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创新精神,这就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自信之源。
主持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国企的“根”和“魂”,是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根本保证。我们坚信,只要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如既往地得到体现,工人阶级历史主动精神更为强大的迸发,国有企业就能勇立潮头,为国护航。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国革命圣地行(十二大革命圣地)